發現月刊

發現月刊 - 第142期 2008年06月

都是騙局 / 陳偉民(新莊高中教師)

        我們從小就學過「飛蛾撲火」這句成語,在生物課也知道這是「趨光性」。不過,我們這個時代已不再使用蠟燭或油燈,偶爾見白蟻群前仆後繼撞向燈泡,揮之不去,至死方休,只覺得厭惡與噁心。真正對這句成語有震撼性的感受,是在旅遊期間投宿於山區的經驗。 因為我平日習慣清晨五點就早起慢跑,出外旅行時,也仍維持早起的習慣,附近若沒有適合慢跑的場地,就改為散步。某一次,投宿於山區,清晨早起,決定沿著山路散步,因為天色尚早,路上全無人車的蹤跡,卻驚見山區蜿蜒的公路上,每隔幾步就有一堆蛾屍,數量之多,可用成千上萬來形容,後來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每隔幾步」就有蛾屍的奧秘,原來每一堆蛾屍都在路燈正下方。大自然設下的機制,竟然讓這數千隻飛蛾集體投燈而亡,令我不禁全身起雞皮疙瘩。 關於飛蛾為什麼會撲火,理論很多,但通常離不開蛾與月光的關係。蛾是夜行性的昆蟲,在遠古時代的夜晚,月亮是唯一光源,因為月亮在無窮遠處,每一道月光都可以視為平行線,所以蛾只要保持與月光沿一定角度的方向飛行,就能確保飛行路徑為直線,如圖1。




圖1


        只要保持與月光沿一定角度飛行,蛾就可以直線飛行 無奈人類崛起後,夜間的光源已不只是月光,而有了蠟蠋、油燈及各式電燈。這些光源太近,光線不再是平行線,如果蛾仍然維持與光線呈一定角度的方向飛行,飛行路線將會成螺狀,繞著光源打轉,直到撞進光源裡。另外一種說法則指出,古代夜晚唯一的亮光是月亮,也代表天空,對蛾來說,地面天敵多,天空比較安全,所以蛾會向光亮處飛。這兩種說法都認為蛾的趨光性,原本是趨吉避凶的本能,如今卻變成自殺。 我在學校學到的另一句與昆蟲有關的成語是:「蜉蝣在世」,比喻人生短促,因為蜉蜉的生命通常只有兩三天(依種類而異,有的甚至只有幾小時,也有達三週的)。蜉蝣在交尾後,會產卵在水中,幼蟲生活在水中,以水中的微生物及植物碎屑為食物。蜉蝣的生命如此短促,出生的目的似乎只為了傳宗接代,如果連這項任務都沒完成,豈不虛擲一生的光陰? 生物學家發現蜉蝣目(Ephemeroptera)的昆蟲會在離水不遠的柏油(瀝青)路上群聚、交尾、產卵,而且產卵前的各項舞蹈儀式一樣不少,令人大惑不解,經研究才發現,原來雌蜉蝣把柏油當成水了。 這要回頭來問,正常情況下,昆蟲要怎麼辨認哪裡有水?大家都知道光是電磁波,也就是說,光是振盪的電場與磁場。正常的光,各方向的電場和磁場都有,但如果光打到界面,有部分光會反射,部分折射,部分被吸收。假設界面是一個不易導電的透明的水平面(如水),則水平方向的電場無法穿透此一物質,幾乎完全反射,其他方向的光,因為有鉛直方向的電場(分向量),仍可部分折射入物質。這樣一來,反射的光,因為水平方向的電場比其他方向強,屬於水平偏光(horizontally polarized light),折射光中,反而是垂直方向的電場較強,所以是垂直偏光(vertically polarized light),如圖2。許多生活在水邊的昆蟲,就是以水平偏光來辨識水的位置,這叫趨偏光性(polarotaxis)。雌蜉蝣只要發現水平偏光,就認定是水,而放心的產卵了。




圖2 


        因水平方向電場無法穿透,射到水面後反射的光線中,水平方向電場比其他方向強,形成水平偏光 進入水中的光線,至溪底後反射,再回到水面又折射入空氣,這些二次反射的光屬垂直偏光,可是歷經層層水分子吸收,所以光線已經變得很弱。所以昆蟲在水面看的的反射光,有大量水平偏光及少量垂直偏光,只能算部分偏極化。然而,瀝青不透明,進入柏油內層的全被吸收,所以沒有第二次反射的光,所以瀝青表面反射的光偏極化程度比較高,才會比直正的水面還要吸引蜉蝣,孔子如果知道,一定會說:「惡紫之奪朱也。」正因如此,很多昆蟲因而受騙,把玻璃、屋頂及柏油路等不導電的平面當成水了。無論是飛蛾撲火還是蜉蝣在世,都是誤入騙局。昆蟲靠祖先演化來的求生本能,在地球上成功的大量繁殖,卻也因同一本能,反而把後代子孫引向自殺及虛度一生的陷阱,真是諷刺!

【魔數Math-Magics專欄端午Puzzles饗宴~「粽形魔術方塊」Fun手玩(上) / 彭良禎(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數學科教師)

        「過端午,收棉襖(ㄠˇ )」(北京諺語)、「冇(ㄇㄡˇ)到五月五,棉被勿倘收」(閩南諺語)、「冇到五月節,被ㄟ(被子)收勿得」(客家諺語),前人透過押韻的口語傳唱,提醒大家端午將屆,時序正式進入盛夏,宜藉此完成換季準備與環境整潔的衛生保健,在在展現了先人們在沒有衛星氣象報告的時空環境中,拿捏季節變換的生活智慧結晶。6月8日端午節將至,本專欄分兩期應景介紹數種三角錐(四面體)造型(粽形)的魔術方塊及其簡易的玩法資訊,引領讀者大快朵頤地「饗」受「藝數」口味的另類肉粽。

【一】幾何結構認識:(1)截角變化 在平面幾何中,最基礎的多邊形是三角形,歐幾理德(Euclid)《幾何原本》()第一卷第一題的內容,便是介紹正三角形的尺規作圖與證明;而在立體幾何中,最基礎的多面體是三角錐,但在《幾何原本》中的出現順序則比正方體還晚。

【註】若欲瞭解更多關於《幾何原本》的介紹,讀者可上網搜尋關鍵字,或參見筆者投稿於《麗山高中學報創刊號》的另一篇拙文《《幾何原本》中譯四百週年雜談》,PDF檔全文詳見http://www2.lssh.tw/~lib2/academic/2007/96-05.pdf

今取一個正三角形,將邊長依1:1:1的比例三等分之後,若從分點的位置將正三角形剪去3個小的正三角形,則原本的正三角形會被剪成1個正六邊形(圖一左)。同理,將一個正三角錐(正四面體Tetrahedron)的稜邊三等分之後,若從分點的位置將正三角錐截去4個小的正三角錐,則原本的正三角錐會被截成1個「八面體」(圖一右),該立體是由4個被截剩的白色正六邊形與4個黃色或綠色的正三角形截面所組成的「半正多面體」(semi-regular polyhedron)。




(圖一)正三角形與正三角錐各依「邊」的三等分點截取形體的示意圖。


(2)對偶現象 今取一個正三角形,若從邊長的中點剪掉3個小的正三角形,則會剩下一個顛倒的正三角形(圖二左)。同理,若從稜邊的中點,將一個正三角錐截去4個小的正三角錐,則恰好會剩下一個正八面體(圖二右),該立體是由4個被截剩的白色正三角形與4個黃色或綠色的正三角形截面所組成。




(圖二)正三角形與正三角錐各依「邊」的中點截取形體的示意圖。


由於正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與三個邊恰可「1對1」對應(圖二左),故為數學上的「自對偶形」,此一概念常見於(圖三左)的星形設計,亦即將1個正六邊形的6個邊的角色,視為紅色正三角形的「原邊」與「截邊」,卻又同時視為另1個顛倒的藍色正三角形的「截邊」與「原邊」;同理,正三角錐的4個頂點與4個面邊恰可「1對1」對應(圖三中),故為數學上的「自對偶體」,此一概念常見於(圖三右)的星體設計,亦即將1個正八面體的8個面的角色,視為紅色正三角錐的「原面」與「截面」,卻又同時視為另1個顛倒的藍色正三角錐的「截面」與「原面」。




(圖三)正三角形的自對偶設計及正三角錐的自對偶與其設計。


【二】魔術方塊初識與體驗:(1)經典古董版 德國人莫菲特(Mèffert)發明了第一代正三角錐的魔術方塊(圖四左),由於發明者本人對金字塔(Pyramid)的好奇與研究,故將該設計取名為「 Pyraminx 」,雖然金字塔的四角錐結構與正三角錐不同,但此後 Pyraminx 仍成為該款魔術方塊的代名詞。 Pyraminx 的設計結構是依正三角錐的4個面各自平行分割成3層,故其組成元素為11個小正四面體(4個「頂點塊」+6個「稜邊塊」+1個顛倒的「連結中心」)與6個小正八面體(「內面塊」)。其玩法仍是利用截切面(圖四右),將色彩混亂的 Pyraminx 旋轉還原成1面同色(初階體驗)或4面同色(進階挑戰)。由於「頂點塊」與「稜邊塊」的定位超簡單,讀者只需花些心思熟稔「內面塊」如何互換的規律,即可破解 Pyraminx 的進階玩法,故較常見的3×3×3正方體魔術方塊( Rubik’s Cube )更易上手,讀者若有興趣,只需上網搜尋pyraminx,便可瀏覽更多相關資訊與解法。




(圖四)1981年香港製造的正三角錐魔術方塊及其旋轉面設計。


(2)新興高科技版科技球」(圖五)是台灣人發明,中國製造。設計主體取自正三角錐截角體(圖一右),另在4個正三角形截面的位置上,各自凸出1個三角柱。其玩法有4種層次,利用正六邊形與三角柱底部(原三角錐截面)的兩種會自動卡到定位的旋轉面,可將色彩混亂的科技球還原成1面同色(幼幼班初識)與4面同色(小班初探),特別的是,每當完成1面同色時,正六邊形內部的LED燈便會閃爍數秒,給予玩家即時的回饋與肯定。科技球的進階挑戰有二,一是在4面同色的基礎上,再要求4個頂點(三角柱頂面)的英文字母J、Q、K、A也要對應相同(中班體驗);二是在4面同色與4點同字的基礎上,再要求正六邊形上對應三角錐6個稜邊的色彩也要一致(大班體驗),此4種從簡到難的設計,讓科技球的玩法更形豐富。目前網路上未見任何解法介紹,概因其從簡到難的4種玩法,不需公式,稍作摸索即可無師自通。




(圖五)正三角錐截角體演變而成的魔術方塊設計:LED閃爍中的科技球。


(3)對偶幻化版科技球」(圖六左)發明人不詳,中國製造。主體中心是1個正八面體骨架,而在其中4個不相鄰的正三角形上各自凸出1個底部可旋轉的小正三角錐,該設計最獨特的地方是:這4個小正三角錐可從對偶球的頂點打開(圖六中),變成另一顛倒方向的正三角錐的面(圖六右),而原本對偶球的面此時則會聚合成另一顛倒方向的正三角錐的頂點,可說是極其巧妙地將正四面體的「自對偶」特徵呈現其上。對偶球的玩法便是利用可旋轉的頂點(小三角錐)與內外「點面對偶」翻轉的漂亮設計,將色彩混亂的對偶球還原成1面同色(初階體驗)、4面同色(高階挑戰)與內外8面同色(進階挑戰)等3種,由於內外點面對偶翻轉之後常常會抓不清原來相對的方位,故其認知與難度皆較複雜。




(圖六)對偶球與其巧現正三角錐自對偶定理的翻轉變化。


【三】Puzzle的機會與命運:5年前,筆者在便利商店的玩具架上邂逅科技球,據了解,銷售狀況極差,不久即下架。一年後,該公司捲土重來,結合電視卡通宣傳,同時邀請藝人幫忙代言廣告,以新包裝在高檔的玩具反斗城現身,但狀況似乎未見好轉。之後,筆者曾在網拍上看過「一元起標」的行情,現在則連網拍上也銷聲匿跡。上一波Rubik’s Cube全球大瘋狂時, Pyraminx 及其縮小鑰匙圈版很容易買到。可是褪流行之後,台灣只見九章出版社的商品目錄仍有登載,但卻長期缺貨中。幸運的是,近幾年台灣又再度出現 Rubik’s Cube 的另一波「瘋潮」,再加上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推波助瀾, Pyraminx 又悄悄地現身,且換裝成色彩炫麗的雷射貼紙包裝,今可見台北車站捷運地下街(市民大道下)的玩具店有販售。去年四月,筆者遊訪香港教育大學時,在夜市巧遇對偶球,今年5月,在三峽老街再次看到。以上puzzle最新資訊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想體驗就千萬別錯失良機,趕緊去買來「饗」受端午佳節「藝數」風味的肉粽。

【活動報馬仔】新版「粽櫚海灘DIY」大方送 活動:水岸台北2008端午嘉年華、台北市國際龍舟錦標賽時間:97年6月6~8日09:00-17:00地點: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9號水門、大佳國小、大直橋下)攤位:台北市聽障奧運基金會 活動期間歡迎校外教學,大眾交通除222、72、棕16、紅34公車外,主辦單位另設有龍舟專車接駁,詳細交通資訊參見http://dragonboat.nihs.tp.edu.tw/Default.aspx?page=program/n1.aspx

孩子願意坦白嗎? / 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朋友的女兒不慎懷孕了,不敢跟父母講,自己找同學弄了不知什麼東西打胎,結果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滾,而且出血不止。這情形把父母嚇壞了,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


  朋友非常不能接受孩子有事不跟她說,她認為:女兒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有事不說,表示不信任媽媽,這不信任傷透了她的心。朋友在家中尋死尋活,鬧得先生一個頭兩個大,跑來我家求援。

  孩子有事不找父母,反而先找同學,在臺灣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這一點我們大人要檢討;得問自己為什麼孩子不敢對我們講,而不能先怪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小的時候,都是信任父母的,有事一定先找父母。到後來會不敢去找父母,中間必然出了什麼差錯。


  一般來說,大人常不能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事情;拒絕孩子要求時,通常也沒有解釋為什麼不行,就直接說不,而且語氣斬釘截鐵,沒有通融餘地。華人很少稱讚別人,比較擅長潑冷水。其實人都喜歡聽贊同的話,不喜歡跟意見相左的人在一起。假如每次開口都挨罵,下次自然什麼都不講了,少說少挨罵,孩子跟父母就漸行漸遠了。

  臺灣的父母其實非常關心孩子,只是大部分是物質上的關心,不是心靈上的。許多父母整天盯著孩子多穿衣服,多吃飯,但很少坐下來跟孩子談心,去了解孩子心裡的感受。而且過了小學三年級以後,就不大與孩子有肢體接觸,關心也是含蓄的,不掛在嘴上,需要孩子從日常生活細節去體會父母的用心。偏偏我們的孩子被過度保護,在人際關係這方面的智慧開竅得較晚,有的甚至上了大學,都還不能體會父母的愛,以為爸媽不在乎他。

  我有一個學生在自傳中寫道,父母成天忙著賺錢,留他一個人在家照顧弟妹。他認為,照顧弟妹是父母的事,不該由他做,所以考大學時,挑了個離家最遠的學校,以逃開家務。他的父親是捆工,母親要隨車幫忙,所以暑假要他替代母親的位子,一起出車。結果一個暑假下來,他完全變了,他了解到沒有父母賣命賺錢,自己根本念不起大學。從此,他不再嫌棄父母的舉止和談吐。所以,父母其實應該找機會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辛苦,有了解,溝通才會有效。

  曾經有父母問:「每次答應孩子的要求,會不會寵壞了孩子?」其實,問題不在答不答應,而在要求合不合理。如果是要求合理,為什麼要擔心寵壞孩子?有個孩子說:「我媽只會兩個字,就是『不行』。」「我告訴你,不行就是不行,再囉嗦就討打!」這是親子溝通管道關閉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敷衍。當孩子興高采烈回家報告他很得意的事,而大人忙於生活,不是不注意聽,就是隨便應付了事,連眼睛都不看孩子一下。孩子是敏感的,既然大人不想聽,下次就不說了。

  朋友家的風波,嚴格說起來,孩子不是不相信父母,而是懼怕自己的父母。「孩子為什麼要懼怕父母?」假如我們能從小讓孩子知道,人一定會犯錯,只要跟爸媽講了,爸媽會跟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有這種信心,許多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96/04/08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