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月刊

發現月刊 - 第151期 2009年03月

芥末?山葵?殺菌?不殺菌? / 陳偉民(新莊高中教師)

我大約在升上國中以後,第一次壯著膽子吃生魚片,那時候大人告訴我說:「要沾wasabi喔!wasabi可以殺菌,蘸了wasabi的魚肉才能生吃。」


當時大家都認為wasabi若用國語說,就叫「芥末」,後來聽說芥末其實只有調味功用,並沒有殺菌功能。最近幾年又有人說其實wasabi不是芥末,是山葵。而且報上還說,因為阿里山種了太多山葵,破壞了生態;除了影響林木發育外,所施用的雞糞肥料也引來蚊蠅,影響環境衛生及汙染地下水。


到底芥末與山葵是不是同一種植物?wasabi倒底是哪一種?wasabi倒底是調味用?還是兼具殺菌功能?


我對植物不內行,所以查了一些資料。發現芥末和山葵都是屬於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或稱蕓薹科),不過這一科可大了,包含甘藍菜、花椰菜都屬這一科,芥末不是一種植物,而是一群植物的通稱,這群植物分屬蕓薹屬(brassica)及芥屬(sinapis);山葵屬山葵屬(wasabia)。芥末與山葵都有辛辣味,可做調味料,比較大的區別是芥末主要是利用其種子,而山葵主要是利用其根。我們吃熱狗時,擠在上面黃色的醬是芥末,吃生魚片時搭配的綠色細末,則是山葵。


有趣的是,管它是蘸的是芥末或山葵,裡面都有相同的殺菌成分啦!


芥末和山葵裡面都有一種辛辣的成分──異硫氰酸丙烯酯(Allyl isothiocyanate),其分子式為C4H5NS,分子結構如下:



異硫氰酸丙烯酯微溶於水,但可溶於大多數有機溶劑中。根據研究,山葵的根、莖、葉都含有異硫氰酸丙烯酯,但以根部最多,每公斤根約含1564~3366 毫克的異硫氰酸丙烯酯,等重的莖只含254~373毫克,等重的根只含453~643毫克


植物體內產生異硫氰酸丙烯酯,目的是為了克制草食性動物,免於被吞食,它們在演化的過程大概沒料到會有嗜吃辣的人類。順便一提,人類舌頭有酸、甜、苦、鹹、鮮等味覺,但並沒有對應於辣味的味覺細胞,辣味是味蕾遭灼燒後的疼痛感,為何人類會嗜辣(嗜疼痛)?頗耐人尋「味」。


異硫氰酸丙烯酯的辣味,連植物本身也受不了,因此以硫化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的形式存在,此類物質結構如下:



其中的R基主要為碳與氫構成的原子團,R基變化多端,目前已知在天然植物中約有120種硫化葡萄糖苷,其間的差別就在R基的不同。以山葵為例,其體內所含硫化葡萄苷就有十二種,不過其中含量最多的硫化葡萄苷,其R基就是丙烯。植物本身同時有一種酶叫myrosinase,這種酶一旦遇到水,就把硫化葡萄糖苷切斷,釋出葡萄糖,剩下的部分就會變成異硫氰酸酯、腈類或硫氰酸酯。硫氰酸酯與異硫氰酸酯是異構物,R基若接在S端就叫硫氰酸酯,R基若接在N端就叫異硫氰酸酯。


為了避免無意間傷害植物本身,myrosinase和硫化葡萄糖苷貯存在不同部分,只有在植物遭到破壞時(例如牛羊嚼食時),此二者才會相遇。所以當人們磨碎山葵的地下根,製造山葵醬時,就發生下列反應,辛辣的成分才產生出來。



異硫氰酸丙烯酯能殺菌,可不是隨便說說,要拿出實驗的證據。科學家以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為對象做過研究。


腸炎弧菌主要寄生在海水或魚介類等海產中,據調查80 %海產中可檢出此種菌,故此菌一直高居食品中毒之主要元兇之一,所以腸炎弧菌之檢驗工作十分重要。感染此菌會造成下痢﹑水便甚至血便等,潛伏期約15-18小時。


此菌屬格蘭氏陰性菌,特別喜歡鹼性環境(pH 7.6-9.0),需在3-7 % NaCl下方能生長,此菌不使蔗糖發酵,可使葡萄糖發酵,所以要培養腸炎弧菌要針對以上特性著手。通常使用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培養基(簡稱TCBS),其中含有酵母萃取液、蛋白凍、檸檬酸鈉(C6H5O7Na32H2O)、硫代硫酸鈉(Na2S2O3)、牛膽汁、蔗糖、氯化鈉、檸檬酸銨鐵、溴瑞香草酚藍、瑞香草酚藍及洋菜。其中硫代硫酸鈉、檸檬酸鈉及牛膽汁中的膽酸鈉這三種鹽類可把pH控制在8.6抑制不耐鹼性的菌種有利腸炎弧菌生長。硫代硫酸鈉另有一個用途,它可提供硫,若有能分解含硫化合物的細菌,將產生硫化氫與鐵鹽反應,產生黑色沈澱,不過在本實驗並未用到此一用途。如果有其他可使蔗糖發酵的菌種落在培養基,因發酵產物會使溴瑞香草酚藍指示劑變黃色,呈黃色菌落;而腸炎弧菌因不使蔗糖發酵,將在培養基上呈現綠色圓形菌落。經由檢查,確認是腸炎弧菌後,可以把它們混入鮪魚懸浮液裡進行下一步驟的實驗。


鮪魚懸浮液的製法為:把30克的生鮪魚片用研鉢磨碎,然後與鹽水混合,形成懸浮液。把前述方法培養出來的腸炎弧菌混入裝有鮪魚懸浮液的試管,有些試管加入少量山葵,有些試管加入少量異硫氰酸丙烯酯,其中試管則不添加作為對照組。過了幾小時再計算其菌落數,結果發現,對照組的試管中,在數小時內菌落數增加了數萬倍,但添加了山葵或異硫氰酸丙烯酯的試管,菌落數明顯較少,如果添加山葵或異硫氰酸丙烯酯夠多的話,菌落數甚至比當初混入試管的菌落數還少。可見無論是山葵或異硫氰酸丙烯酯,都有良好的殺菌效果,尤其是脂肪含量愈多的鮪魚,效果愈好。


有些報導甚至指出異硫氰酸丙烯酯有治療,甚至抗癌的效果。


了解異硫氰酸丙烯酯的化學式中含有一個氮原子和一個硫原子後,不難猜想何種肥料最能提高山葵的品質。經實驗顯示用硫酸銨(NH4)2SO4作肥料,可使山葵根部的異硫氰酸丙烯酯含量提高約72%,因為這種肥料含有氮和硫;如果施用糞肥,對葉片中異硫氰酸丙烯酯最有效(可提高約51%),但對根部的異硫氰酸丙烯酯含量毫無幫助,別忘了山葵醬是取其根部研磨而成。這兩種肥料造成的差別很容易理解:硫酸銨中的氮和硫質量比很平均( 2 x 14 ) : 32= 0.88 : 1,但糞肥中的氮硫質量比差距極大,約為39 : 1。實驗還顯示,如果施加只含氮的肥料,將使山葵的異硫氰酸丙烯酯含量降低。阿里山種山葵的農民若知道施加雞糞對山葵品質毫無幫助,是不是就不要再用雞糞了?想辦法提高肥料中硫的質量才是正確的辦法。


參考資料: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Vol. 49, issue 1-2, 1999, pp. 27-34

2.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Vol. 82, issue13, pp. 1477-1482

【藝數家玩摺紙~基礎篇首部曲】數學摺紙 / 彭良禎(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數學科教師)

  摺紙在日本是一門藝術,摺紙的英文Origami就是音譯自日文的おりがみ,台灣坊間所見的摺紙系列書籍,也多半源自日本摺紙界的成果。一般人對於摺紙的印象,多是需要一雙巧手,以及極大的細心與耐性,故往往不敢領教;而僅存的少數挑戰者,在按圖操作時,常受限於圖解書的單色印刷,以致無法有效解讀3D投影到2D的圖像。為降低此一落差,本專欄希望發揮「給魚和捕魚」的功效,儘量將Step by Step摺紙秘笈有系統地呈現,以便介紹一系列不需膠水、剪刀的數學摺紙創作及其摺法,當中除了參雜筆者實際操作過的心得分享與操作建議之外,還附帶有關於數學的原理解說與思路剖析,期能引領讀者動手DIY,親身體悟數學摺紙的巧思。


一、摺紙的數學現象


  平移旋轉伸縮是平面幾何上的三種基礎變換,到了三度空間,則多了一種翻轉變換,其呈現在平面上的結果,則與鏡射變換相呼應。而摺紙操作,便是將翻轉變換化為鏡射變換的最佳代言人。


  如圖一,取一長方形ABCD張紙,摺其一角C。若將摺紙前與摺紙後的變動圖像視為整體,則四邊形CFC’E是一個線對稱圖形(在此為鳶形),紅色摺線便是該圖的對稱軸的位置;但若將摺紙前後的變動視為單獨的個體,則摺紙操作將CEFC’EF摺疊重合,恰好突顯出兩圖的全等關係。而所謂的數學摺紙,即是利用此一數學現象創思而得的摺紙設計。



(圖一)翻轉變化下的摺紙操作:對稱與全等。


二、數學摺紙基本功


  「2等分」是最基本,也是必備的摺紙操作,以下介紹線段中點與角平分線的摺法和原理。


(一)中點與中垂線


  已知:紙張上的


  求摺:的中點或中垂線。


  摺法:1. 摺出,使成山線

     2. 將點A摺疊到點B上,再將紙張壓平整,則所得的摺線L即為的中垂線,而摺線L的交點M即為的中點。


  建議:由於一般紙張不透明,要將點A與點B直接重合的精準度不易拿捏,若要透過燈光處理也麻煩,故須先摺出,使之出現在紙張的邊緣,或是過一個端點,先任意摺出一條山線(圖二),以方便後續的摺疊操作。



(圖二)圖解線段中點與中垂線摺法。


  說明:將點A摺疊到點B上,即是將摺疊到上,此時,即得的中點M。此外,因∠1也會摺疊到∠2上,所以∠1∠2,而∠1∠2180o,故摺線L垂直M,即得的中垂線L


  推廣:摺紙可將任一線段2n等分。


(二)角平分線


  已知:紙張上的AOB


  求摺:AOB的角平分線。


  摺法:1. 摺出,使成山線

     
2. 摺疊到上,使紙張壓平整,所得摺線L即為AOB的角平分線。


  建議:為降低誤差及便於操作,宜將邊儘量延長(圖二),操作上就變成「將角的兩射線疊重合」。



(圖三)圖解角平分線摺法。


  說明:摺疊重合即是將∠1摺疊到∠2上,此時∠1∠2,因此,所得摺線L即為AOB的角平分線。


  推廣:摺紙可將任一角2n等分。


  備註:的中垂線摺法即可視為摺出平角AMB的角平分線摺法。


三、摺紙必備術語


  山線谷線為摺紙界的術語,強調摺線的方向性,如圖四,摺如V型的下凹山谷即為谷線Valley-fold),反之,摺如Λ型的上凸山稜即為山線Mountain-fold)。



(圖四)側面觀察山線與谷線的凹凸方向。

移花接木的嫁接栽培 / 科學人

你可曾見過同一株仙人掌上段的莖是球狀,下段的莖卻是柱狀?這樣的奇形異狀其實是花農利用嫁接栽培,增添觀賞趣味。嫁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常吃的西瓜、苦瓜、橘子,也多經由嫁接栽培而來。究竟嫁接是什麼?又有哪些優點呢?

文/楊嘉慧;審稿/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林宗賢



在花市,你可能見過一株仙人掌上下段的莖長得不一樣或開出不一樣的花朵,而以為它們是特殊品種,其實那是花農利用「嫁接」技術讓不同種的仙人掌合為一體的結果。


嫁接是將某植物(母體樹)的一部份切下,移接到另一株植物體上,利用植物的癒合能力讓二者成而為一並繼續生長。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林宗賢表示,母體樹的枝或芽通常稱為「接穗」,被接的植物體稱為「砧木」,最常見的嫁接方式是剪下母體樹的枝條,讓切口對準另一株植物莖的切口,再用膠帶或繩子將二者綁在一起,有時可加套塑膠袋防止水份散失。


 


挑選對象與黃道吉日


嫁接的方式有很多種,只要接穗與砧木都產生傷口且傷口平整,彼此便容易靠近,癒合效果也較好,然而,有時即使兩植物緊靠,也不一定能嫁接成功。以木本植物為例,一定要讓兩植物的形成層對準形成層,原因是植物的形成層會產生保護傷口且不斷增生的癒傷組織,癒合後的組織細胞會分化出新的形成層細胞,並接連到接穗、砧木的形成層,之後再長出木質部與韌皮部,使接穗與砧木之間得以互相傳送水份與養份,接穗便能生長。


林宗賢表示,嫁接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接穗與砧木親緣要相近,因為關係越親,其代謝行為、分泌的化學物質越相近,排斥物質也較少。換言之,同種、同屬間的嫁接較容易成功。例如,豐水梨很容易嫁接在同為梨屬的橫山梨上,橘子可以嫁接在同是柑橘屬的粗檸檬上。


除此之外,嫁接的時間也會影響結果。一般說來,春、夏比較容易成功,此時形成層活動旺盛,細胞分裂快,接穗與砧木在短時間內即可癒合。若在寒冬嫁接,形成層處於休眠狀態,癒合力差,接穗很可能在尚未癒合前便死亡,因此必須輔以其他步驟,如保溫、澆更多水、施肥料等,一旦接穗冒出芽來,就表示嫁接成功了。


 


解決各種栽種難題


目前已有許多園藝作物採用嫁接栽培,例如玫瑰、桃子、芒果、柑橘、蘋果等,因為屬於無性繁殖的嫁接,既可以保留原植物的優良性狀,又能提早收成,省卻由種子至開花結果的漫長等待。不過,林宗賢指出,雖然嫁接不會改變果實顏色和香味等原植物的性狀,但砧木的生長速度卻可能影響果實大小或者皮的厚薄。例如,將柳丁嫁接在酸桔上,由於酸桔生長速度適中,收成的柳丁皮薄又多汁;而嫁接在生長較快的粗檸檬上,結出來的柳丁雖然比較大,但卻汁少且皮厚。


嫁接還有抗病蟲害的優點。例如,連年在同一塊地種植西瓜,很容易感染蔓割病,使得莖蔓基部裂開而全株凋萎。瓜農為了安定生產,於是採嫁接方式種植,選擇同為葫蘆科的扁蒲等不怕蔓割病的植物為砧木,即可避免病蟲害;再如葡萄的根系很怕根瘤蚜、線蟲,以野生刺葡萄等不怕根瘤蚜、線蟲的砧木進行嫁接,也可穩定產量。


嫁接也能抗逆境,例如苦瓜根部不耐雨水,而絲瓜根群耐濕,再生能力強,較無病蟲害,因此將苦瓜嫁接在絲瓜上,多雨的季節也可生產苦瓜。嫁接也可減輕果農的工作負擔,例如蘋果樹高通常超過三公尺,需架梯子採收果實,若將蘋果嫁接在高度約兩公尺的矮性砧木,採收時就不用爬上爬下了。


透過適合的砧木進行嫁接,能為農民與消費者帶來許多好處,而這些砧木的選擇,則是農民與研究單位經過長時間尋找、實驗,所創造出來的農業奇蹟。


 


台灣也能種出好吃的溫帶梨


果肉細緻的高接梨是相當受民眾喜愛的水果,在台灣每年約有30億元的產值,而這樣受歡迎的水果也是果農利用嫁接栽培,讓原來只能生長在溫帶的水梨移到平地種植。


高接梨的接穗主要來自日本的豐水梨、新興梨、新世紀梨等,將其嫁接在台灣橫山梨的枝條上。橫山梨是在100多年前從大陸華南地區引進台灣,其生長力強,可在台灣的低海拔地區生長。然而,橫山梨的果肉較酸,口感不夠細緻,經濟效益不高,但若將日本水梨的枝條高接於橫山梨,便可長出果肉細緻、甜美多汁的水梨。


高接梨的嫁接時間約在1月,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日本梨採收時間在9月,枝條必須等到採收後才能剪下賣到台灣;另一個原因是梨樹進入冬天前,會先將葉子的養份回流到母體儲存,以為隔年開花、抽枝條所用。因此高接梨在冬天嫁接,枝條內有較多養份,成功率才會高,品質也較好。


梨樹的芽每年都要經過冬天的低溫才會發芽,因此枝條買回後,必須先將它放入0~5℃的冷藏室模擬溫帶天氣,經過20~30天就可以打破休眠期,再將它嫁接在橫山梨上,到了端午節前後便會結果。


果實採收後,原本的接穗即會死亡。因為日本的梨樹必須持續在0℃左右的溫度約一個月才會發芽,而台灣平地氣溫高,導致接穗無法再度發芽而枯死,因此果農每年都必須買枝條,重新嫁接。


 


延伸閱讀

..........................................................................................................

《觀賞植物繁殖技法》,園藝編輯組編著,文國書局出版

高一課本《基礎生物》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329&CL=88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巴德-恆星與超新星的領航家 / 孫桂琴

德裔美國天文學家巴德(Walter Baade)儘管名氣不高,非一般耳熟能詳的天文學家,但是其終身從事天文觀測與研究工作,對於天文學貢獻匪淺,包括將造父變星予以分類,進而正確修正宇宙距離;以及與茲威基積極持續地進行超新星的研究,揭開恆星起源的神秘面紗,他們所留下的豐富資料與數據,奠立了後世對於超新星研究的重要基礎。


巴德的重要貢獻讓他在天文學界留名千史,為了紀念他的偉大建樹,第1501號小行星、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一條月谷、以及第一台麥哲倫望遠鏡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足見他的影響力之深遠。


 


分類造父變星進而修正宇宙距離


沃爾特·巴德(Wilhelm Heinrich Walter Baade18933241960625),生於威斯特伐利亞州施勒廷豪森,1919年取得格廷根大學博士學位後,在漢堡大學的貝格多夫天文台工作。1931年移民美國,之後即在美國展開長期的研究工作。他先是在威爾遜山天文台、格廷根大學工作,1948年進入帕洛瑪天文台工作,1958年退休。巴德退休後,回到哥廷根,於1960年逝世。


在巴德所處的年代,已陸續有天文學家進行「變星」的研究。所謂變星是指亮度起伏變化的恆星,分為新星、長週期變星、造父變星、不規則變星和蝕變星 (見蝕雙星)等五類。在二次大戰之前,有丹麥天文學家赫茲布朗(E.Hertzsprung)發展出一套利用統計的方法,用以求出變星的距離;而後有知名天文學家夏普里根據此方法估計我們所處的星系的大小。1929年,哈伯有系統地研究仙女座星系的變星,並計算出其距離。然而,夏普里與和哈伯所計算出的距離,仍有很大的差距。


二次大戰期間,當其他天文學家被徵召入伍時,巴德因為德裔身份而倖免。且在留守威爾遜山天文台這段期間,堪稱是他進行天文觀測的黃金時期。他可以長時間、自由地使用望遠鏡,完全不受其他人影響。且因為戰爭因素所進行的燈火管制,大大降低了光害的影響,這讓觀測活動進行地更加便利。於是,巴德利用威爾遜山天文台內口徑為2.54胡克望遠鏡,持續觀測仙女座星系。他所研究的仙女座上M31螺旋星系,與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相當相似。


二次大戰結束後,巴德進入了帕洛瑪天文台,他使用了更大的帕洛瑪天文台新的200英寸5)望遠鏡,持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他持續觀測仙女星系時,探測到了300多顆的造父變星,而且發現兩個星族各自有其獨特的造父變星族群,他正確區分兩類造父變星為星族Ⅰ造父變星和星族Ⅱ造父變星。他同時提出,美國天文學家夏普里等人所得到的造父變星周光關係,只適用於星族Ⅱ造父變星,進而對這些天文學家所做的宇宙距離估算,做了重要的修正。


巴德提出宇宙星際的分佈有二種型式,因此將恆星分為年輕與年老的兩大星群。他認為,外在銀河旋臂上的恆星存在著很多星際雲氣與灰塵,屬於年輕型式星族I 的分佈;在中心區域的星體,則存有很少量的星際雲氣與星際灰塵時,屬於年老型式星族II 的分佈。而我們所生存的銀河系,也存在著與螺旋星系相似的情形。在他所分類的恆星星群族I和族II 兩類中,族I星球較年輕而含鐵量較高,族II 則較年老而含鐵量較少。


巴德並且提出了一項假設:有兩顆分屬族I 及族II 的變星,當它們的週期相同時,屬於族I 的變星,其發光度會比族II 的變星來得大,兩者的絕對星等大約相差1.5 個星等。亦即,這兩類變星各有其自身的週期&發光度的關係式。而利用此修正後的關係式,巴德進而正確地測量出我們銀河系的大小,以及與仙女座星系的距離。


巴德根據他的假設,認為哈伯第一次所計算的仙女座星系的距離,因為是將星族Ⅱ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引用至仙女座星系星族Ⅰ的造父變星上,所得到80萬光年數據,應該是有誤的。因此,巴德於1952年,取得新的造父變星周光關係曲線,並利用它重新計算了仙女座星系的距離,得到了200萬光年的數據。由此得知,過去幾乎所有利用紅移測量的星系距離,實際上應該都要多上一倍以上。因此重新計算出的的宇宙年齡估計值,也由之前的20億年增加到50億年,也解決了過去所估算出的地球年齡較宇宙年齡還要老的矛盾問題。


 


奠立超新星研究基礎


巴德與他的研究拍檔茲威基在長期的觀測中,發現超新星的重要性,進行持續深入的觀察與研究,終於奠立人們對超新星研究的基礎。巴德自1963年開始,一直到六十年代退休為止,不斷地尋找宇宙內超新星的相關星體,所留下了豐富的研究資料與數據,也為後世研究超新星,奠立深厚的基礎。


所謂「超新星」,是最激烈的天體物理現象,儘管爆發過程只延續大約一秒鐘,但所釋放出的1052~1053erg能量,卻能在爆發的過程中合成了包括金、銀在內的重要元素。超新星的爆炸,代表著恆星的死亡,但也誕生了新一代的恆星,和恆星的起源有關,為近年來天文物理學相當重要的研究主題。


天文學界關於超新星的發展始於第谷在仙后座裡發現多了一顆新生的星星,它跟木星一樣亮。之後,巴德與茲威基、德溫·哈伯即開始一起研究超新星星系1934年,茲威基與巴德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合創「超級新星理論」,提出了「超新星」一詞,用於描述正常恆星向中子星的轉化過程,同時解釋宇宙線的起源,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觀點。此後,他們即開始有系統地尋找超新星。1935年,在巴德與茲威基共同倡導下,第一台施密特望遠鏡帕洛馬天文台建成,口徑為45/65厘米


巴德和茲威基積極在宇宙眾多星雲中,尋找超新星,他們的想法與努力也獲得了證實與回報。在四十多年期間,他們共同找到了300多顆超新星,比之前歷史上所記錄的,多了卅多倍。在他們的引領下,迄今全球已經發現了600多顆超新星,成果非凡。尤其是在1987年,天文學家在離我們最近的麥哲倫星雲,發現了一顆超新星1987A,剛好成為天文學界絕佳與重要的研究對象。


 


伊卡魯斯神話故事


巴德畢生發現了10小行星,其中一顆離太陽系最近的小行星,是以伊卡魯斯為名,編號為1566號,為巴德於1949626透過美國帕洛馬山天文台所發現。為何如此命名,與一則希臘神話故事有關。


伊卡魯斯(Icarus)是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主角,他的父親戴德羅斯是希臘富有盛名的建築師兼發明家,擁有相當靈活的巧手與智慧。因此,克里特島的國王邁諾斯國王,特地找了戴德羅斯為他設計特殊的迷宮,用以拘禁國王牛頭人身的兒子米諾塔。國王命人將米諾塔這頭怪物制伏後,立刻請了戴德羅斯幫忙建造一座迷宮,用來防止他逃跑。但是為了不讓這個可怕的秘密洩漏出去,國王也將戴德羅斯與伊卡魯斯父子囚禁在島上,不讓他們離開。


於是,戴德羅斯發揮了他的專長,製造了兩對可以逃離克里特島的翅膀,這是他用蠟所黏製的翅膀,用以飛離克里特島。在兩人逃出克里特島之前,戴德羅斯特別小心地叮囑了兒子伊卡魯斯,要他不能飛太高,也不能飛得太低。因為飛得太高,用蠟所製造的翅膀會被太陽給融化,飛得太低,羽毛做的翅膀又容易被海水給浸濕,都會因此掉下來。


於是兩人開始展開雙翼,振臂高飛了。當伊卡魯斯飛上天後,他開始感受到迎風高飛的快感,不知不覺地就恣意地往上飛去,終於因為太接近太陽,翅膀被融化了,因而掉下來身亡了。他的父親眼見到兒子未能聽勸而慘遭滅頂,也愛莫能助。


這個故事寓有人終究是難以勝過天的含意,而伊卡魯斯即代表著無知冒犯神明,以及不聽父親忠告的愚昧人物。由於是與接近太陽有關,因此,最接近太陽的這顆小行星,即以少年伊卡魯斯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