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月刊

發現月刊 - 第160期 2009年12月

自動浮沉子 / 陳偉民(新莊高中退休教師)

今 (2009) 年8月24日,蕭次融教授在師大化學系為中學教師舉辦了一次「趣味科學實驗研討會」,誠如周芳妃老師所言,蕭老師是國內趣味科學實驗的祖師爺,這次研討會頗有傳承的意味,真是機會難得,許多老師都參加了。當然,我也不例外。可惜當天下午我另外有事,只能參加半天的研習,但收獲頗多。


研習中使用的許多器材、溶液都是蕭老師在研習前一天自己張羅、配製的,不只是他自己演示用的,連我們學員要用的器材,都親手幫我們準備好。凡是做過實驗的人都知道,準備這些小東西最耗時間。老師照顧晚輩的心令人感佩。當天蕭老師做了一些趣味科學的演示,雖然有些實驗以前就見過,但蕭老師的巧手還是令人嘆為觀止。例如浮沉玩偶,蕭老師可以同時操控兩三個玩偶,隨心所欲的指揮其中任何一個浮浮沉沉,這一招我始終學不會,真是不成材的學生啊!


浮沉子的把戲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笛卡耳(René Descartes)在十七世紀提出的,它的裝置如圖1,將試管裝水半滿倒置於裝滿水的燒杯中,再用橡皮膜將杯口封住。當我們以手掌對杯口橡皮膜施塞時,容器內的水受到壓迫,壓力經由水傳給試管中的空氣,空氣受壓縮,體積縮小,水進入試管,試管因而下沉。若放鬆橡皮膜上施壓的手掌,試管又會浮上來。


 


圖1 笛卡耳的浮沉子(取材自天才小玩子,幼獅出版)


 


笛卡耳的浮沉子演變成許多版本,英文中都叫Cartesian diver。不過所有版本中,以蕭次融教授變化出的花樣,最為出神入化,堪稱經典。


我曾介紹過旋轉浮沉試管,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拙著《天才小玩子》(幼獅)。這次再介紹一種自動浮沉子的製作法。所需器材為:1毫升的塑膠滴管1個、剪刀1把、小銅釘數枚、裝水的杯子1個,以上這些都是蕭教授製作浮沉子的必備器材,為了製作自動浮沉子,還需要正己烷數滴、100毫升小燒杯1個、500毫升容量瓶1個。正己烷先倒入小燒杯,500毫升容量瓶裝水至接近瓶口,只留幾公分空間即可。另外還要1公升大燒杯裝熱水,碎冰少許。


首先像蕭教授所教導的方法,把1毫升的塑膠滴管尾部剪去一截,由下方斜斜刺入小銅釘數枚,調節滴管內的水量,最好能調到多一滴則下沉,少一滴則上浮,至此步驟,一般的浮沉子即已完成。此時,浮沉子的整體平均密度與水極為接近,只要水壓稍微改變,浮沉子就會浮或沉。自動浮沉子不以水壓控制浮沉子的升降,而是利用溫度差造成浮沉子自動浮沉。


我們把已完成上述製作步驟的浮沉子取出水面,擠出2~3滴的水,手仍輕壓著塑膠滴管,將滴管末端置入正己烷中,輕輕放鬆手指壓力,使滴管吸入正己烷,其體積應該也是2~3滴。迅速把浮沉子投入容量瓶中。如果現在浮沉子浮在水面,投入幾片碎冰,使其下沉;如果現在浮沉子沉在水底,大燒杯中裝熱水少許,把容量瓶浸入熱水中,使浮沉子上升。熱水的水面絕對不要太高,總之讓容量瓶的水上冷下熱,浮沉子就可以自動在瓶底與瓶口之間來回,浮浮又沉沉。如果你的浮沉子只沉不浮,就是當初製作時太重了,要擠去一些水,甚至取走銅釘才行;如果你的浮沉子只浮不沉,就是當初製作時太輕了,要重新吸入一些水,甚至增加銅釘數目,然後重新再吸取一次正己烷。務必讓浮沉子密度接近水的密度。


選擇正己烷有幾個原因:難溶於水,密度比水小,會浮在水的上層,不必擔心正己烷會由滴管下方流失,所以取一次正己烷,可以重複使用很長時間,直到你把浮沉子拿出水面或擠掉裡面的液體。此外,正己烷的沸點低(約69℃),遇熱水迅速汽化,使浮沉子內蒸氣壓變大,把水排出,就像潛水艇排水後會浮出水面一樣,所以我們的浮沉子在底部遇熱會自動上升。上升到頂端遇到碎冰,正己烷蒸氣又會再度冷凝,蒸氣壓減小,容量瓶內的水再度留入浮沉子,就像潛水艇進水後會下沉一樣,我們的浮沉子在頂部遇到的碎冰會再度下降。只要保持上冷下熱,浮沉子就會不斷在頂部和底部之間快速來回,如圖2。


 


圖2 容量瓶內的水上冷下熱,使浮沉子不斷自動升降


 


正己烷不是唯一選擇,只要沸點低,難溶於水,密度比水小的液體都可以。環己烷因毒性較強而被淘汰,如果用乙醚,因為沸點約35℃,浮沉子可能更靈活,不過有麻醉性,使用時要小心。如果使用加油站買回的去漬油,價錢會便宜很多。


想要嘗試自行製作的讀者,我建議熱水可以用沸水,確認浮沉子可以自動浮沉後,把容量瓶由大燒杯取出,利用水的餘溫即可,但頂端的冰塊則不可少,否則的話,水會對流,造成上熱下冷,浮沉子就浮在水面不再下沉了。


本實驗製作容易,我曾教導學生製作,約半小時左右,全班各組都成功製成能自動浮沉的浮沉子。製作得比較好的浮沉子在500毫升的容量瓶中,可迅速往返升降,煞是好看,如果浮沉子的密度調控得越接近水的密度,就會越靈活。而且我要求他們容量瓶離開大燒杯的熱水才開始計算次數,有一組可以連續升降18次,浮沉一次約十幾秒完成。


理論上,光憑浮沉子內部的空氣熱脹冷縮也可以自動浮沉。因此我要求學生試著只靠熱水和碎冰,讓一般的浮沉子(未加正己烷)自動浮沉,結果四組學生中有三組也輕鬆完成,只是浮沉速度慢,比較不靈活而已。


 


參考資料:R. S. Mackay, Am. J. Phys. 26, 403(1958)

【藝數家玩摺紙~生活篇四部曲】Box紙盒 / 彭良禎(台北市麗山高中數學科教師)











 

戈達德-火箭之父 / 孫桂琴

人類能夠在廿世紀進入太空旅行,探索宇宙更深層的奧秘,有賴對於火箭發射研究,努力不懈投入心力的偉大科學家:火箭之父-戈達德。


這位帶領我們進入太空時代的火箭之父-羅伯‧戈達德,從小便對火箭製造有濃厚的興趣。他在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1929年發射第一枚載重火箭,且持續進行無數次的火箭設計與發射,為人類的太空之旅,奠立了深厚的基礎。


戈達德留給世人的名言:「昨日的夢想是今日的希望,是明日的事實」,足以做為年輕學子奉行不悖的座右銘。



從小體弱多病,遺傳機械專長


火箭之父-羅伯‧戈達德(1882-1945),於1882年10月5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是著名的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也是偉大的液體火箭發明者。他從一位體弱多病,無法正常上學的小孩,靠著永不放棄的驚人毅力,終能成就非凡的一生。


戈達德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小城烏斯特,家中自曾祖父起,三代都以機械制造為業,因此他也遺傳了這項天份。他在小學時,就曾經製造電動馬達提供蝌蚪大量氧氣,大量繁殖了青蛙,成了同學間有名的「青蛙王子」。


這位青蛙王子在小時候並不是一位績優生,只有在勞作方面有不錯的表現。主要還是受制於自小的體弱多病,他有天生的胃潰瘍、腎功能失調,都是當時難以治癒的病,自小就被宣判活不久。


身為家中的獨生子,戈達德深受父母的疼愛與保護。由於父母是虔誠的基督徒,自小就讓他在鄉下教會的詩班唱歌。這所教會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射箭比賽,戈達德想出了許多致勝的方法,包括用金屬鋁做氣球,就可以重得不受風影響,又可以輕得飛上去。他與教會中兩位好友,組成『金屬氣球三劍客』,雖然當時沒有成功,卻讓三人畢其一生從事火箭的研究與製作。


戈達德的太空探險夢,源自於16歲時閱讀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星際戰爭》,啟發了他嚮往遨向太空的熱情。1899年10月19日,他立志致力於火箭的研究。1902年,他寫成《空間導航》論文,1904年戈達德進入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並於1908年拿到物理理學士學位。1910年他從克拉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一年後獲博士學位。1912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員。而後,返回他所在的克拉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


其實戈達德看似成功的人生,卻非一帆風順。在此期間,他身體曾經再度惡化,腎的毛病加重,醫生也宣判他只有兩週的壽命。不過,對於才剛剛立下重大志向的戈達德,卻靠著他堅強的意志力,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病痛,終於戰勝了病魔。他花了三年時間調養身體,再次回到母校克拉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1916年,他到處宣揚他的理念,發表可以放射火箭到外太空去的論點,但是天真的想法與制造火箭昂貴費用,並未獲得認同與贊助。1917年,他終於獲得史密森學會的資助計劃,一年美金五千元。這也讓投資多年試射,幾乎已經傾家蕩產的他,重新獲得生機。


就在史密森學會的贊助即將終止之際,當時第一位成功地從紐約飛到巴黎,不著陸飛越大西洋的知名飛行員查理斯‧林白,在拜訪戈達德,看過火箭飛行後,也全力支持他。他在報紙上宣稱︰『快速的不僅是火箭,而是戈達德的觀念已經超越時代,飛向未來。』林白以他的知名度,積極為戈達德募款。


戈達德從1909年開始進行火箭動力學的理論研究,三年後點燃了一枚真空固體燃料火箭,證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夠運作。1919年,戈達德以他的理論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本關於火箭結構的書:《達到超高空的方法》,全文只有69頁,卻未能引起注意。其實,早在十年前,也曾有俄國物理學家齊奧爾可夫斯基發表過相似的論文,也沒有引起世人注意。


1920年,戈達德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3年,他使用液體燃料測試他第一台火箭引擎。1926年3月16日,他以汽油和液態氧作混合燃料,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這是他制作的第一枚火箭,高約1.2米,直徑約15厘米,在火箭內的汽油和液氧混合燃料耗盡後,仍繼續上升,上升高度是60米,時速100公里左右。1929年7月,戈達德另一枚火箭在家鄉飛向天空,飛得更高,而且載有氣壓表、溫度計,拍攝氣壓表和溫度計的小型照相機。


戈達德的火箭發射,終於引起當地警局的注意,他被限制不能再從事如此危險的行為。他只好移往新墨西哥州,重新開始,而後也幸而能獲得慈善家的贊助得以繼續制作更大、更成功的火箭。在1930~1935年間,戈達德發射了數枚火箭,火箭的速度最高達到超音速,飛行高度達到2.5公里


回顧人類的歷史,其實火箭技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國,當時都只是用在戰爭。但是,戈達德卻是第一位想用火箭載人飛向太空的人。



櫻桃樹上的啟發


偉大的科學家都有一些另後人津津樂道的事蹟。牛頓因為在蘋果樹下,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戈達德也因為在櫻桃樹上,而展開了遨遊宇宙太空的夢想,並且致力於實現這項志願。


就在戈達德因為腎功能惡化而修養的期間,有天他爬上了一棵高大的櫻桃樹,當他眺望遠方田野之際,突然有飛向星空的想法,且更進一步想要製作飛往火星的設備。於是,有著機械方面天分的他,由小時製作金屬氣球的經驗,進而想到利用機械原理製作能飛向太空的發射器。


從小課業不是挺好的戈達德,開始積極學習數學、物理和做科學小實驗,因為他知道要了解氣體需要物理,要知道氣體燃燒的計算就需要數學。他終於找到要讀書的理由了。


身體調養好後,他回到學校,加倍的認真唸書,1904年6月24日他以第一名高中畢業,他代表畢業生致詞,留下了經典的名言︰『昨日的夢想是我今日的希望,也是我明日的實踐。』,這句話也刻在他的墓碑上,成為他留給後世的珍貴遺產。



成功背後的兩位偉大女人


俗語說:「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在戈達德成功的背後,也有兩位偉大女性的支持-他的母親與妻子。


從小體弱多病的戈達德,在立下人生重大志向後,他的母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全力支持與相信他,將家中的積蓄,提供給戈達德去製作火箭。不過,這些投資卻僅換來火箭爆發後的黑灰湮滅。當戈達德38歲時,他的母親也邁向人生的終點,臨終前卻仍緊握他的手,希望能有另一位女子,也能像她全力給他支持。


由於身體的緣故,戈達德並沒有成家的打算。但是就在他母親過世四年後,因為火箭的牽線,讓他認識了繼續給他支持力的人生伴侶一以斯帖。


以斯帖是位喜歡攝影的特殊女性,她尤其喜歡高難度的快速攝影。於是,她找到了以製作火箭聞名的戈達德。兩人因此結緣而互許一生,原先火箭三劍客的陣容,因此擴增為四人。這四人就在僻靜的荒野間試射火箭。而後,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因為維安的問題,成了一般人眼中的恐怖份子,戈達德因此進出警局數百次。 



火箭之父,留名千古


火箭之父-戈達德,畢生致力於火箭的製作與研究,卻未能獲得政府的支持,不過,在他過世後,其對人類征服太空的偉大貢獻,卻能名流千古,屹立不搖。


戈達德被譽太空物理之父、火箭之父,他在火箭方面的研究,總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是在生前獲得。為了紀念他的偉大貢獻,現今有許多天文方面的研究是以他命名的,包括設立於1959年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月球上的戈達德環形山。


1945年8月10日,戈達德在巴爾的摩的家中逝世,享年63歲,他掙脫了從小體弱的身軀,活出了璀璨的人生,不在意世人的異樣眼光、政府的漠視,以及新聞界的嘲諷,堅持完成他的人生志願。


戈達德的研究儘管未能獲得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這些研究卻獲得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敵對國-德國的青睞,因此制作了V2火箭,且大大發揮了威力。等到美國科學家終於發現戈達德的傲人研究後,想要去請益時,戈達德卻在1945年8月10日,因患喉癌,離開人世。不過,在他身後,也終能名垂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