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月刊

發現月刊 - 第165期 2010年05月

你會買衣服和保養衣服嗎?談衣服標示 / 何鎮揚(北一女中退休化學科教師 )

當你選購衣物時,除了注意衣物的流行樣式、尺寸大小、花樣顏色和價錢外,還有一個很重要,但是常被人所遺忘的,就是注意衣物上所附掛的各種標示。一個負責的廠商,在出廠的衣物至少附掛幾種標示,包括成分標示、衣物洗滌標示、大小尺寸標示和價錢標示,圖1。衣物的成份影響穿著的舒適與否,而要衣物能穿得久,保持良好的性狀,則必須注意洗滌的標示。


隨著標準化作業的日益完善,各國對衣物的標示雖有不同,但也有近乎統一的規範,所以我們必須能正確的讀懂這些標示,才能穿的舒服,穿的久,洗的乾淨。


 


圖1 一些衣服的標示牌


 


依『中華民國服飾品質促進協會』規定,衣物應行標示下列幾項:

1. 國內產製者,應標示製造廠商名稱、電話及地址;其為進口者,應標示進口廠商名稱、電話及地址。

2. 尺寸或尺碼。

3. 生產國別(製品主要製程地之生產國別)。

4. 纖維成分。

5. 洗燙處理方法 


一、成分標示

纖維成分標示之規定:

1.天然或人造纖維之纖維含量達百分之五以上者,應標示其纖維名稱及重量百分比。其重量低於百分之五以下者,僅標示「其他纖維」。但該纖維足以影響洗燙條件或為顯示產品特性時仍應標明其纖維名稱及重量百分比。

2.纖維名稱應以中文學名或慣用名稱標示之,必要時得輔標法定英文學名,表1

3.成套或成組之服飾,可單獨成為個別商品者,不論是否由不同材質製成或分開銷售,應分別標示纖維名稱及重量百分比。

4.由羊毛纖維製成之服飾,其纖維含量不少於百分之九十五者,可標示「純」。

5.纖維成分分量百分比許可差應在上下百分之三以內,但裝飾花樣、副料除外。

6.服飾若使用回收羊毛或回收蠶絲時應標示「回收羊毛」或「回收蠶絲」之字樣及其重量百分比。

7.服飾含有裡布、填充物、毛絨等時,應分別標明表布、裡布、填充物、毛絨等之纖維名稱及其成分重量百分比。


  


 表1 常用天然及人造纖維種類法定學名或慣用名稱中英文對照表


 


 


二、洗滌標示


衣物標示是用來指示洗衣時如何正確地清潔處理各種織物的重要說明。請務必在洗衣前詳讀這些標示說明,特別是在第一次洗衣時。 大部份的成衣製造商,都會在衣物內側縫上衣物標示。衣物標示的規定各國互異,台灣地區一般採用「中華民國服飾品質促進協會」所提供的一系列標示分別表示水洗、漂白、熨燙、乾洗、烘乾、擰乾及晾乾。請參考下面的比較圖表。 










 

【藝數家玩摺紙~組合篇三部曲】正四面體 / 彭良禎(麗山高中數學科教師)









 

從鹿林彗星認識彗尾 / 科學人

鹿林彗星於2007年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觀測發現,為第一顆台灣命名的彗星。這顆彗星相當特別,它拖著一條綠色離子尾,與一般常見的藍色離子尾相當不同。  



文/楊嘉慧

審稿/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陳文屏 


今年上半年,最耀眼的彗星莫過於鹿林彗星,因為它來自太陽系外圍的歐特雲(Oort cloud)(註),若軌道呈雙曲線,這會是它唯一一次造訪太陽系內部;而且相較於其它來自歐特雲的彗星,它算是非常接近地球的一個,近地點約只有 0.41 天文單位(相當於 6100 萬公里),使得不少天文專家日以繼夜守著它,也捕捉到難得一見的彗尾斷裂、長時間「反向」彗尾等景象。 


太陽風與氣體交織成的離子尾


鹿林彗星最特殊之處莫過於它偏綠的彗尾,與一般常見的藍色彗尾不同。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表示,彗星的主體「彗核」是冰塊與塵埃混合而成,大小約數公里。彗星接近太陽(小於 5 天文單位)時,彗核內部受熱後壓力逐漸增大,使氣體衝破表殼,連帶噴出塵粒,並包覆在彗核外,形成直徑約數十萬公里的球形「彗髮」。當彗星繼續靠近太陽,就會出現長達數千萬至數億公里的「彗尾」。彗尾分塵埃尾與離子尾兩種,塵埃尾顧名思義是由塵埃組成,離子尾主要由氣體組成,二者的形成原因和發光機制各不相同。 


一般見到的藍色彗尾就是離子尾,它的形成原因與太陽風有關。太陽風是太陽表面噴發出來的游離氫(即質子與電子),當它靠近彗星時,太陽風挾帶的太陽磁場會受彗星的帶電離子干擾,使得磁力線往背離太陽的方向,並且繞著彗星彎曲。彗星的離子和太陽風都是沿著磁力線運動,最後二者就一起形成往背離太陽方向延伸的離子尾。 


太陽風是間歇性的,每次噴出來的強弱也不一樣,加上彗星本身運動也會影響磁場,所以離子尾就可能有忽長忽短、分叉、斷裂、消失、再生等情況。此次鹿林彗星被觀察到離子尾斷裂的情形,正是在非常靠近太陽時發生的。 


離子尾的發光機制也與太陽風有關。組成離子尾的氣體分子被太陽風撞擊後,會激發成由離子與電子組成的電漿狀態,當電子與離子重新結合時,就會發光。不同離子放射出來的光顏色不同,一般見到的離子尾呈藍色,是因為含有較多的一氧化碳離子(CO+),其他尚有 H+、C+、 N2+、 Ca+、 CH+、 CN+、CH3OH2+、OH+、 H2O+ 等,但由於藍光偏多,以致不易察覺出別的顏色。鹿林彗星的離子尾呈綠色,經光譜分析發現,是雙原子碳(C2)發出的螢光輻射。一般彗星也有這些譜線,但是鹿林彗星似乎特別明顯,不過實際機制有待進一步探討。 


「反向」塵埃尾?


除了綠色離子尾,天文學家也長時間觀測到鹿林彗星的「反向」塵埃尾。塵埃尾是反射太陽光而呈黃色的彗尾,其形成原因與太陽輻射光壓有關。輻射光壓就像是光線照在塵埃上所造成的壓力,由於塵埃的顆粒有大小之分,顆粒越小越容易被推向遠方,最後造成塵埃呈扇形發散出去。根據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根據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離太陽近的行星運動速度比遠處行星快。換句話說,散在離太陽較遠處的塵埃(和彗星一樣繞著太陽運動)運動速度較慢,反之則快,以致塵埃尾扇形區域末端會因運動速度的快慢而彎曲。 


與離子尾一樣,塵埃尾的尾巴也是往背離太陽的方向延長,這是因為輻射光壓的施力方向也是背離太陽;但此次鹿林彗星的塵埃尾卻有很長一段時間指向太陽,出現「反向」彗尾。陳文屏解釋,鹿林彗星的彗尾並非真的變成「反向」,而是因為鹿林彗星與地球運行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從地球角度觀測產生錯覺造成。 


這次鹿林彗星除了帶來與往常不同的驚喜,在科學研究上也很有價值,例如觀察離子尾的變化有助於了解太陽風的特性;而藉由彗尾研究彗星的結構、化學成份等,則可以探知太陽系的過去,尤其是鹿林彗星的故鄉離太陽相當遙遠,受太陽輻射影響少,故能保留更多太陽系形成之初的樣貌,甚至可以反應歐特雲天體的特性,因此它的造訪可說意義非凡。 


註:彗星的所在主要分佈在兩個區域,短週期彗星(約 200 年以下)是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古柏帶」 (Kuiper belt);而長週期、軌道呈雙曲線或拋物線的彗星,則分佈在太陽系外圍,距離太陽可達 10 萬天文單位的歐特雲區,鹿林彗星就是其中一個。 


難以預測的彗星


鹿林彗星在今年 2 月 24 日最接近地球,原本預估當天觀測亮度可能達四、五等(星等數字越小表示越亮,人類肉眼可見極限約六等),而且月相幾乎逢朔,沒有月光干擾,沒想到鹿林彗星移至近地點的前後幾天,台灣地區的天候不佳,致使觀測結果大受影響。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表示,彗星的亮度並不容易預估,除了與彗星大小、離太陽及地球遠近等條件有關,最難掌握的是當時的噴發狀態。以短週期彗星為例,雖然可以粗略估算彗星每次接近太陽時,會損失 0.1~1% 的物質,然而不能就此斷定彗星下次接近到太陽附近時,亮度就會變暗,因為有可能下次噴發活躍程度較強,或離地球較近,而使得亮度不減反增。 


除了一般人關心的亮度,彗星軌道也不容易計算。相較於行星、衛星等天體,彗星的質量小得多,其運動方式容易受其他天體干擾,特別是當它靠近太陽時,噴發物質後帶來的反作用力,使得科學家很難掌握它下一步的行進方向。陳文屏表示,目前之所以無法確定鹿林彗星的運行軌道是拋物線、雙曲線或是極狹長橢圓,是因為科學家只觀察到極小段的軌道,且其運行軌跡一直有些微改變。從 2007 年 7 月累積至 2009 年 2 月的軌跡點,推算其軌道顯示它可能是週期長約 2800 多萬年的極狹長橢圓,但累積至 6 月的數據卻顯示為雙曲線。究竟哪個推論才正確,尚需很長時間追蹤分析。 


延伸閱讀

〈太陽系家族之彗星傳奇〉,《天文館期刊》25期

《星際遊俠─彗星的故事》,David H. Levy,先覺出版

《慧星撞地球》,約翰‧路易斯著,新新聞出版

高三課本《物理》下冊

鹿林彗星照片網站 http://spaceweather.com/comets/gallery_lulin.htm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470&CL=90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